国际

7大地区四季不同 中国发布“减肥指南”

(北京11日讯)中国喜剧演员贾玲减肥100斤(50公斤)的高票房作品《热辣滚烫》成为春节以来最备受关注的电影。

同时,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(卫健委)推出的2024年最新版“减肥食谱”早前在社交平台小红书登上热搜,食谱因应各地区饮食习惯以及季节,为全国人民度身订造“专属餐单”,获不少中国网民大赞贴心。

据《星岛日报》报道,有别于坊间的各款减肥食谱,卫健委根据各食物的营养成分,划分成春夏秋冬4个季节,并按照东北、西北、华南等全国7大地区的饮食文化及习俗,度身订造了超过80个食谱。

卫健委指食谱以“尊重传统饮食文化,保留特色饮食”为宗旨,例如东北地区以米面、炖菜及肉类为主食,着重味重色浓,食谱搭配铁锅炖鱼、馒头、小鸡炖蘑菇等地道菜式;华南地区主食则以米饭、汤水及蔬果为主食,食谱挑选了蕃茄豆腐汤、木耳蒸鸡等。

视频推荐 :

 

 
 

 

反应

 

保健

吃对能量,活得更久

许多人为了减肥,开始对碳水化合物(也就是醣类)说“不”,这背后的确有道理:过多的醣类不仅会造成肥胖,还会提升罹患餐后高血糖、动脉硬化、癌症甚至失智症的风险。然而,控制碳水并不是单纯地“少吃就好”,真正关键的是认识它在我们身体里的角色。

日本营养师大柳珠美在她的著作《不老、不呆、不生病 不让醣变成“毒”的吃法》中,提出了对碳水摄取的全新理解。她提醒我们,碳水其实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能量,而不是构建身体。

能量来源非必须营养素

虽然我们常说蛋白质、脂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三大营养素,但从生理角度来看,它们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。蛋白质与脂质是身体组织的基本材料,属于不可或缺的“必须营养素”;而碳水则不属于这个范畴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即便完全不摄取碳水,身体仍有办法从脂肪等其他来源取得足够能量来维持运作。

有趣的是,除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之外,碳水是唯一一种会直接导致血糖上升的营养素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高碳水饮食模式与许多慢性病密切相关。

多吃碳水≠多有力

许多人担心,如果碳水吃太少会不会没体力?其实不会,人体会优先使用储存的脂肪作为替代能源。一个体脂肪率双位数的成年人,身上的脂肪储备动辄数十万大卡,完全可以支撑日常活动。

但如果每天早餐是吐司、午餐是白饭或面条,这样长期摄取高碳水,未使用的糖分最终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。同时,转化糖分所需的维他命和矿物质也会因为比例失衡而变得不足,导致糖分无法有效代谢,身体便只能把这些多余的醣存成脂肪。

问题是吃“太多”

人类对碳水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,吃下甜食时,大脑会释放让人感觉快乐的β-内啡肽,这让我们对糖类产生依赖感。然而,当碳水摄取过量,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,不仅容易引发餐后高血糖,还会损伤血管。

为了自保,身体会将血中的糖优先当成能量来使用,避免它伤害血管。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营养素协助,如果缺乏维他命与矿物质,糖无法顺利转换成能量,最后就会被转存成脂肪。

减碳水延长健康寿命

过去我们谈减肥,大多是靠“少吃总热量”,但那种方法常让人饥饿、压力大,一不小心就暴食反弹。而只靠热量来衡量食物健康与否,其实风险很高。

碳水限制的重点不是饿自己,而是从根源减少导致肥胖的营养成分。这种饮食方式让人能吃饱又能瘦,被誉为“吃得饱也能瘦”的健康方案。

尤其年过60后,身体消化与吸收的能力下降,这时更应该“吃巧不吃饱”。例如晚餐提早、控制在八分饱,让身体有更多时间处于空腹状态,有助于启动与长寿有关的“Sirtuin基因”。这种饮食节奏不仅减少消化负担,还有助于延缓老化。

高龄饮食:少量多餐

60岁之后的饮食关键不只是减碳水,而是要懂得如何补充必要的营养。蛋白质不能少,建议在上午10点与下午3点补充些许高蛋白的小点心,如水煮蛋、无糖优格、豆制品等。

随着年龄增长,吃得太多反而是一种负担。与其一次性摄取大量食物,不如分散在一天中数次进食,让身体更容易吸收,也减少代谢负担。

总结一句:控制碳水不是为了忍耐,而是为了活得更久、更健康。

与其让身体天天忙着处理吃进来的糖,让我们开始选择更聪明、更符合身体需求的方式来吃饭吧!

反应
 
 
亚亦君令补选
南洋地产
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